朱亚夫 褚半农 陆邵明 李东 冯国鄞 朱渊澄
后 记
常言道: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清。故乡的山水,故宅的面貌,时时萦绕心间。岁月会流逝,人事常代谢,但乡愁却像好酒一样,经陈年而更醇香。七年前,我偶然间读到绞圈房的文字和图样时,感觉就像一根火柴燃起,满屋亮堂,儿时在绞圈房中生活的情景,一股脑儿地涌到眼前,就此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探索海派源头,追寻城市记忆的道路。
这本小书,就是我们努力了七年多的成果。我们俩一个是作家,一个是建筑档案专家,对绞圈房情有独钟。朱亚夫于2012年8月1日在《新民晚报》写了《忘勿脱老宅“绞圈房子”》后,从此再也忘不掉绞圈房,曾在报刊先后写了30多篇文章。他第一个倡议成立“上海绞圈房博物馆”,提出“上海石库门脱胎于绞圈房”的论断,执笔撰写《请给上海本地老房子一席之地》的呼吁书,要求有关部门保护周浦棋杆村的顾宅绞圈房,在网上致力于绞圈房的调查和资料(故事)征集。娄承浩积极关注绞圈房,组织社会各界人员考察绞圈房;并代表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召开绞圈房座谈会,举办绞圈房研讨会。他通过新浪微博发出博文《大家来议绞圈房》《绞圈房焦点问题的思考》,网上阅读量达上万。他还撰写《上海绞圈房寻真:中国传统民居与上海绞圈房及石库门》发表在《H+A华建筑》专业杂志上。现在我俩联手写书,无非是想为我们城市的记忆添上一抹不走样的色彩。既是色彩,便希望生动活泼些、颜色光鲜点、接地扎实点;但色彩不可失真,更不能走样,否则误人子弟。我们把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如实地奉献出来,期望在人生的晚年,能为自己世代居住的城市,提供一些记忆,留下一些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