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先贤们提出的根本问题是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作用和个人的地位。这些问题,尤其是寻求民主,对昔日中国步入现代社会和今天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迄今总是被反复地重提。陶行知属于那一代先贤,也是中国现代民主运动知名的斗士之一,因此,有必要考察一下其著述中所折射出的民主理想与观念。下面选取了陶行知3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即1914的《共和精义》、1928年的《平等与自由》、1945年的《民主》,用以分析评述他一生对民主认识和理解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主张共和国作为国家形态,共和主义作为国家学说
陶行知1914年在南京金陵大学提交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是一篇重要的文献,从中我们能够观察到他在赴美留学之前的思想和政治倾向。文中的许多观点和诠释典型地反映了陶行知和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社会变革的志向,以及他们为此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西方的思想财富,特别是在国家体制方面的激烈争论。因此,这篇论文有助于我们以陶行知所代表的国体政体主张为镜子,回顾当时社会主义、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流派之间的争论。
陶行知在中美合办的金陵大学读书期间,既研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接触到了西方的国家学说,而此前在外国传教士开办的学校里,他已初识了一些西方文化的侧面。在现代西方思想的感召下,他决心为中国实现民主共和而奋斗,因此积极参加了1911年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辛亥革命。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却因军阀和地方豪强而失败:1912年首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被迫辞职;1913年底国会选举中最强大的国民党被宣布为非法的乱党;1914年初国会被解散。孙中山和其他革命领袖再次成为遭受政治迫害的流亡者。此时的共和国形同虚设,国家机器完全陷于瘫痪。面对着举国上下一片混乱,尤其是看到民众的迷惘和绝望,年轻的学子陶行知选择了亟待回答的问题“共和国何去何从”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他在论文中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并基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民主共和国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