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健脾化湿、理气和胃。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痢疾。
【刺灸法】直刺0.5~0.8寸。治疗湿疹一般采用穴道指压法。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穴位详解
太白,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输(土)、原穴,别名大白穴。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穴,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与太白穴同,大,通太。
脾经腧穴:腧,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腧穴。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取艾条一段,在两侧太白穴,采用温和的灸法,艾灸持续大约半小时后,肌肉酸痛便会消失。
公孙
【穴位一找准】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展肌(腱)、(踇)短屈肌。皮肤由腓浅神经的分支,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和隐神经双重分布。皮下筋膜内有血管网及少量的脂肪。趾跖侧筋膜在足底部形成跖腱膜,前方止于跖趾关节囊和屈肌腱鞘。针经上述结构,进入(踇)展肌和(踇)短屈肌,该二肌由足底内侧神经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