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在华势力也公然支持袁世凯。据《民立报》记载,各国公使对于迁都南京“颇不谓然”。他们认为:“北京为东亚之中心,数百年来皆建为都会。况且庚子以后,东交民巷一带,已缔立专约,各使署及洋行建筑费巨工大,煞费经营,不独为各外商生民财产所托,于各邦国体诚有重大之关系。今南政府不待各国承认,率以一二人之私见,遽议迁都……南政府轻视外交,要用正式干涉。”各国公使为此集会。英国公使朱尔典在会上说:“现在中国政体既已解决,南北两方面争持甚力者,仅在建设临时政府地点问题。现在南北两面相较,南方之摇动,究不若北方之稳固。设使袁总统一旦南去,情形甚属危险。”其他各国公使均表赞同,并拟照会外务部。外国势力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
在定都问题的南北之争中有多种政治势力是支持袁世凯的,如《民立报》所谓“各都督、各督抚、各军团、各报馆、各政党、各绅商,大多数主张北京”。这个情况对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革命势力非常不利。
孙中山、黄兴等南方革命势力也不甘沉默,仍然坚持原议,并对建都北京之说展开了反击。黄兴针对庄蕴宽、章太炎及《民立报》所论定都北京的理由,予以一一驳斥,认为:“袁公虽与清廷脱离关系,尚与清帝共处一城。民国政府移就北京,有民军受降之嫌,军队必大鼓噪。且临时政府既立,万不能瞬息取消。清帝既退其统治权,统一政府未成立以前,当仍在南京,临时政府自应受之于政府所在地,更无移政府而送其接受之理……袁能南来,以北方领袖之宏才,为民国统一之元首,南方服其坦白,北方服其威重,感情融洽,统一之局可以大定。种种研究,临时政府地点必以南京为适宜。”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次长魏宸组致电庄蕴宽,指责庄之通电“有类于耸动社会,反对政府,扰乱秩序”,并逐一反驳了庄蕴宽主张建都北京的理由:“维持秩序,赖有兵力,固与袁之在南在北无关也。控制西北,亦视兵力与政治若何,决不因京城为转移;英于印度,法于安南,美于菲律宾,未闻因京城之远而失之也。联外人,拥幼主,系公过虑。夫外人果欲保全清帝,于武昌起事之日,以一纸书或可办到,岂尚待今日哉?至各国反对一节,尤为大谬。义师一起,商务全消,各国何尝不反对,吾人故未尝先求外人之同意,而后施行革命也。”联军总司令孙岳、参谋长李鼎扬、军旅长米占元、镇军团长臧在新、宁军团长谢时致电孙中山、袁世凯、黄兴及各都督、各司令、各省督抚、各谘议局、各报馆,对于庄蕴宽等人“建都应在北京”的主张表示不以为然,认为:“建都北京,其害有三:一、人心之趋向,一如旧日。二、中原幅员广大,偏处一隅,则尾大不掉。三、对于满族之胶葛,永无断绝。”梅馨、蒋国经、赵恒惕、黄本璞、覃振以汉口湘桂联军8000人的名义,致电孙中山、黄兴表示:“南部暗潮汹涌,藉非袁公南来,万不足以维大局、安人心……袁果赞成共和,则请速推诚布公,毅然南来,俾南北政府统一组织成立,庶内部不起猜疑,外交得免破坏,五大族幸甚。若犹眷恋于专制巢穴,负隅思逞,不惜人言,不顾天命,内讧外患,民国危矣。则某等誓必提兵北上,拼一死战,不血洗二百余年之秽污地,不为黄汉子孙。”可见,南方革命势力的反对也是相当激烈的。